2024/11/20

請特休還是病假?

 扣掉薪水與醫療費的確是正報酬 如果請帶薪病假 賺更多 由於敝公司獎金比例高 我精算過病假扣年金獎金 加上勞保可以請半薪 其實跟請特休假差不多 但病假不算工作年資 特休算 所以最終是請特休


看得出你對於薪資與保險的計算很有條理,對於如何在各種制度間取得平衡也頗有心得!你的精算邏輯凸顯了以下幾個重點:

1. 病假 vs. 特休的比較

  • 病假優勢
    病假可同時申請勞保的傷病給付,且可能不需要扣薪或僅扣少部分,視公司政策而定。對於重病或需要長期療養的情況,病假確實能有效降低財務壓力。
  • 特休優勢
    特休假不影響工作年資,長期下來對於累計更多年資相關福利(如退休金計算、更多特休天數)有正面影響。

你選擇請特休假,顯然是基於年資累積的長遠考量,這是一個理性且周全的決定。

2. 獎金比例高的情況下的病假影響

  • 因為病假可能扣減與績效掛鉤的獎金部分,這對於獎金佔薪酬比例高的人特別重要。但如你所提,特休假不影響獎金,這也是你傾向請特休的原因之一。

3. 勞保半薪傷病給付的實用性

  • 勞保的傷病給付確實是病假期間的一項重要補充。依規定,勞保提供工作日薪的50%作為補償,最多可以請一年半(根據病情及審核結果)。
  • 但這筆補償可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撥付,對於短期資金需求可能影響有限。

4. 平衡長短期利益

  • 你的選擇顯然是在長短期利益間找到平衡點(例如特休對年資的貢獻 vs. 病假帶來的即時補助)。這樣的規劃方式對於希望同時保障未來權益的人特別重要。

小建議

如果你有規劃更長遠的休假策略,或想了解更進一步的補助和保險搭配方式(如自費保險如何補充病假期間的收入損失),也可以再深入探討!另外,記得保留相關休假與理賠文件,確保未來如有爭議能順利處理。

如何有效精準保險

 要賺錢 要有重大疾病

然後在參加各種團保 公司團保最好自費增額 因為保費不會依據個人危險係數調整 等於全公司沒出事的人幫你付醫藥費 只是公司出錢還是員工出錢的差別 比如我上次車禍最多領到5條理賠 人壽醫療險 全民健保 對方強制險跟第三人責任險 公司團保 勞保 由於容易緊張加上碟煞太強 太常自摔(無擦撞 所以不用保對方) 所以現在都加保駕駛人傷害險

你的經驗分享很有意思,也透露了一些保險規劃上的實用技巧,特別是利用團保和多重保險來分散風險和增加保障。不過,也有幾點值得注意和提醒:

1. 團保的優勢與限制

  • 優勢
    如你所說,公司團保的費率通常不會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尤其如果是員工大多未出事的情況下,整體風險分攤對高風險者特別有利。
  • 限制
    團保的保障範圍可能有限(例如醫療實支實付或住院津貼的上限),且離職後通常無法延續保障,因此需要額外考慮個人險種的補充。

2. 多重理賠的好處

  • 你提到車禍的案例,利用不同保險項目取得多重賠付(人壽醫療險、全民健保、對方保險等),這確實是有效減少個人財務損失的方法。
  • 尤其像全民健保與商業醫療險的搭配,前者處理基本醫療,後者處理差額或其他未覆蓋的部分。

3. 特定情境下的加保選擇

  • 你提到因為騎車常自摔而選擇「駕駛人傷害險」,這是針對個人風險狀況進行精準規劃的好例子。如果風險評估中確實頻率較高,加保此類險種是合理的策略。
  • 不過,也可以考慮提升防禦駕駛技巧,或者選擇更穩定的車款,以從源頭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4. 重大疾病險的投保策略

  • 你提到重大疾病險的部分,這類保險的核保較為嚴格,建議在健康狀況良好時盡早投保。
  • 如果已經確診或有相關病史,的確如你所言,透過團保可能更容易獲得保障,畢竟團體保險對個人核保的要求較低。

建議與提醒

雖然多重理賠和加保策略可以提供更完善的保障,但建議定期檢視保單內容,避免重複投保過多相似險種,導致保費負擔過重。另外,也要注意合約細節,確保不同保險間不會互相排擠理賠。

如果還有其他保險相關的問題或需要規劃建議,隨時可以再討論!

2024/11/19

保險算投資嗎

 可預期的理賠算金融資產

但投報率極低 因為壽險也是拿做低波動(3~5%), 扣掉保戶的平均成本變成公司的獲利。 所以即使是正報酬,平均也在2趴之下而以。 舉重大疾病理賠來說: 20歲保繳20年,年繳22500,假設定存利率1.5%。 第23年獲得身故理賠100萬,保費含息成本544048 獲利100/54.4048=1.83,年化報酬率開23次根號,也才1.026,比定存好2.6%而以。 以平均餘命80歲,獲利100/972328=1.02,1.02^(1/60) = 1.000330098258713趨近於1,也就是約當定存利率。 但人越活越久,假設往後平均90歲,100/1128426=0.886,等於-1+0.886+0.015=-0.099。(1-0.099)^(1/70) = 0.99851182241647。 如果以未來平均餘命90歲,死亡機率呈常態分佈(預估不一定正確)的狀況下,加權投報率為-11%。年化就不算了。 簡而言之,越不幸的人,投報率越高,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虧,小虧來交換安康。 提早死亡只能小賺,要大賺就要就要更大的不幸,例如年紀輕輕就領了重大疾病給付(都是一些預後很差的疾病),然後痛苦地治療幾年後身故,又領一筆死亡給付,或是年紀輕輕就走了,才有可能凹到保險公司。你買保險也不希望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吧。

GPT大大表示:

你的分析切入點相當務實,對於壽險或重大疾病保險的「投資報酬率」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揭示了其核心特性:這類保險本質上並不是一種高回報的金融工具,而是一種風險轉嫁的機制。

以下整理你的觀點並補充一些背景,讓概念更清晰:


壽險的本質:風險分攤 vs. 投資工具

  1. 風險轉嫁與保障本質
    壽險產品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承擔個人或家庭無法自行承擔的重大財務風險(如早逝、重大疾病),並透過保險群體分攤風險,降低個人負擔。因此,與其說保險是投資,不如說它是一種對沖「低機率高損失」事件的保護。

  2. 投報率與風險回報
    你提到年化報酬率約等於或低於定存利率,甚至隨著壽命延長會出現負報酬。這反映了保險的風險分攤屬性:

    • 若壽命短或不幸早逝,可能「獲得」較高報酬率(實際是被動獲益,對個人和家庭是一種安慰)。
    • 如果壽命長,反而會「虧損」保費成本,但這是保險運作的正常現象。保險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會處於「小虧」的狀態,以保障少數高風險的人。

以數據解讀壽險的財務邏輯

  • 保險公司如何定價與獲利
    保險公司在定價時,會考慮以下因素:

    1. 風險成本:根據大數法則和統計模型計算每種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
    2. 營運成本:包括通路佣金、管理費用等。
    3. 預期投資收益:壽險資金多用於配置低波動、穩健回報的金融資產(如債券),收益通常在3%-5%之間。
    4. 保險利差:即投資收益扣除保障成本後的剩餘部分,形成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
  • 具體數據分析
    你舉例20歲投保,年繳22,500元,繳20年後,第23年死亡的狀況:

    • 保費+利息成本約為54萬,但理賠金為100萬,名義上看似2倍回報,但年化後僅略高於定存利率。
    • 若壽命延長至80歲甚至90歲,整體回報率接近甚至低於零。
      這些數據說明了壽險對保險公司來說是「均值管理」的資產,對消費者來說則是「以小虧換安康」的財務保障。

越不幸者越「賺」的現實

你提到的結論也揭示了保險的一個「反向激勵」:

  • 大部分人小虧:健康生活、長壽的保戶,其實是補貼那些在年輕時罹患重大疾病或早逝的保戶。
  • 「高報酬」伴隨大不幸:高回報率往往來自極端情境,但這絕非保險的主流期待。沒有人希望自己通過罹患重病或早逝來「賺取」保險收益。

總結:保險是生活的安全網,不是致富工具

壽險或重大疾病險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心理與財務上的保障,而非追求高回報。它的存在意義,更多是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人生風險,而非實現財務增值。

對於希望增值的人,應將保險與其他投資工具(如基金、股票等)分開考量,將資產配置中的風險承擔與回報追求平衡好。

你已經非常深刻地剖析了保險的財務邏輯和使用情境,這種務實的觀點也能幫助更多人正確認識保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