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30

請問OTT與IPTV有何優劣上的差異,並各舉出一個中華電信所提供的OTT-與IPTV服務。


IPTV的影像和聲音能夠傳送到戶,有賴於網路傳輸數據。過去,IPTV經營者需要自設網路傳送電視的聲畫數據,也要為收視一方提供機上盒以作解碼之用。由於自設網路,所以可以實作Multicast(群撥)服務,遇到大量用戶觀賞熱門賽事時,理論上可以容納所有使用者同時觀看。

相對於IPTV,經營OTT的門檻較低,甚至有個別應用程式設有擷取視訊直播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設立屬於自己的頻道;而收看OTT電視的方法也相對簡單,只要有連線任何運營商寬頻上網的環境,在電腦、手機、平板、智慧型電視等裝置安裝對應的應用程式即可收看。OTT採用共用的 Internet,現階段尚無法實作Multicast(群撥)服務,並不適用於熱門賽事或節目的轉播,同時觀看人數需視伺服器或CDN的容量與頻寬。

中華電信所提供的OTT與IPTV服務分別文hami video與MOD。

以下為延伸閱讀

過去,收看IPTV只能於固定時間單向從電視台接收聲音和畫面,隨後擁有了宛如DVD那樣的時移和回看功能;相反OTT的互動性較強,用戶可隨選視訊,於任何時間自由點播喜歡收看的節目,中途更可隨時暫停、向後回放或向前搜畫,不受制於節目表的播放時間。實際上,現在的IPTV就相當於定向IP的OTT服務。

根據凱度洞察《台灣OTT市場隨選影視戰況分析》調查統計,在15~49歲的台灣民眾中,有96%的人會在OTT(over-the-top)平台上觀看影音內容,雖然多數都是「免費觀看」為主,僅有26%民眾願意訂閱付費內容,不過這些願意花錢的追劇族平均會付費使用1.7個平台。
根據凱度洞察《台灣OTT市場隨選影視戰況分析》統計,在2019年台灣人最常使用的OTT平台,前5名依次為「YouTube」、「愛奇藝台灣站」、「LINE TV」、「Netflix」及「LiTV」,當中只有一個本土OTT;至於全免費的YouTube,在台灣的使用率更高達到94%、高居OTT之冠。
但就在一週前,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於7月22日釋出了一部史無前例,全球首創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也就是近期被討論不斷的「OTT專法」。
若是ISP(網路提供服務業者)、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CDN(內容傳遞網路)⋯⋯等業者,仍繼續提供服務給「不合法」的中國OTT平台,例如租用機房等等,則要配合NCC及陸委會中斷攔阻服務,否則將會被責罰50萬至500萬元台幣不等。MOD目前提供逾 200 個電視頻道,HD 與 4K 解析度的頻道共有 190 個以上。其提供電視頻道分組付費作為主打特色,幫助用戶依據自己的收視喜好來訂閱頻道組合,例如各式的「組合餐」方案,是以不同月費價格觀看中華電信為用戶搭配的頻道組合;以及「自選餐」方案,是讓用戶自由選擇 20 個、50 個頻道,甚至還有頻道全選。除了組合餐與自選餐,另有「頻道輕鬆購」可用來訂購單一頻道,補足想看的需求。
MOD 還有一大特色,在於長期合作的愛爾達電視積極爭取全球重點運動賽事的轉播權,例如奧運、世足等,為 MOD 吸引不少新用戶加入。除了 MOD 平台已擁有的 VOD 內容以外,中華電信更擁抱 OTT 串流影音服務,在 2019 年 1 月正式與全球最大的串流影音平台 Netflix 策略結盟,並推出 Netflix 隨享方案以及專屬 4K 機上盒,讓用戶在家均能觀賞 MOD、以及 Netflix 平台提供的影劇片庫,尤其是 4K 解析度的國內外影音內容。下一階段,則將結合中華電信 5G 網路推動高速傳送 VR 轉播。
使用上,用戶能以如同目前有線電視的觀看方式,透過 MOD 機上盒加上專屬遙控器,收看不同的電視頻道,以及各種類型的 VOD 內容,涵蓋電影、戲劇、動漫、音樂、運動賽事等領域,有興趣的用戶能以月繳方式進一步付費訂閱不同的產品組合。而少部分頻道(如愛爾達體育、ELEVEN SPORTS 等)提供多螢收看功能,當用戶出門在外時,也能透過手機或平板的 App 線上收看頻道節目。
MOD 申請條件須為中華電信 ADSL 非固定制與光世代網路經濟型的寬頻用戶才能申裝,為此中華電信也推出了結合寬頻與 MOD 的資費組合;消費者可在官網申辦,或者親至全台的中華電信直營或特約服務中心洽詢,會再安排時間由工程人員到府裝設機台。
中華電信 MOD 與有線電視、OTT 有何不同?
MOD 是「Multimedia-on-Demand」(多媒體隨選視訊)的縮寫,指利用嶄新的網路串流技術將豐富的高畫質數位影音內容送進家中電視。是中華電信所推出的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屬於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網路協定電視)服務,運用雙向寬頻網路(如中華電信 ADSL 非固定制或光世代網路等),將電視頻道以及 VOD(Video on Demand,隨選視訊)如電影、戲劇等內容,透過 MOD 專屬機上盒呈現在電視上;其中 VOD 能讓用戶在任何時段選擇想看的節目,可以快轉跳看、精采片段還能倒轉重看。MOD 也充分利用雙向網路的特性,發展出多樣化的互動應用,例如理財資訊、即時投票、線上轉帳繳費、中華健康雲等等。
OTT 是「over-the-top」的縮寫,源自運動術語,引申為內容或服務建構在電信服務上、只透過網路進行服務,早期專指影音內容傳送,像是Netflix、愛奇藝等,後來也包含各式基於網路的服務,包含Skype等。
雖然一般有線電視與中華電信 MOD 在使用方式與介面相似,同樣透過機上盒與遙控器,在電視上收看節目,但兩者實質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有線電視多為繳交月費即享「頻道吃到飽」的模式,與 MOD 主打的頻道分組付費大不同,更別說 MOD 已有自由選擇頻道的方案。
而在頻道節目方面,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提供常見的八大、東森、三立、緯來等頻道組合,在 MOD 上是看不到相同的;取而代之的是電視台授權節目給 MOD,以組成如八大優頻道、緯來精采台等頻道進行播放,節目不一定是最新一季內容。所以筆者從小就是有線電視兒童,出社會後嘗試從有線電視轉往使用 MOD 時,在觀看內容上就有很不同的感受。
另一方面,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現在除了經營原本頻道業務,多半還會導入 OTT 以及其他加值服務。這部分 MOD 平台的內容資源並不輸有線電視,結盟 Netflix 後更有龐大的影劇片庫以及流暢使用的手機 App 體驗來強化整體服務。
中華電信 MOD 歷年來的爭議其實不少,一部分在於其適用法規為《電信法》與《固定通信業務管理規則》,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遵循的《有線廣播電視法》不同,當爭食同一市場大餅時就有不對稱競爭。此外,MOD 與頻道代理商之間授權談不攏,過去就曾出現用戶無法收看部分節目的窘境。


至於若以 OTT 服務與中華電信 MOD 作比較,雖然同樣按月、按年收費,並提供優質節目吸引用戶觀看,然而 OTT 服務更具多螢、跨平台以及隨選隨看的彈性收看方式,對於手機族群來說相當方便;也有與機上盒業者合作,整合服務至電視上觀看。相對而言,MOD 多在大螢幕電視上觀看,有寬廣視野與音效表現,但容易侷限在固定時段(晚間、假日)與地點(家中客廳等)。

2020/7/15

推薦畫網路拓樸圖的免費軟體network-topology-graph-freeware

可能聽過VISIO的人比較多
還有其他推荐的畫網路拓樸圖的軟體嗎
最好是免費或是可試用的

小型的架構或是流程圖,推薦瀏覽器上
https://app.diagrams.net/
它也有離線版的applet
也因為原生是在瀏覽器,所以是跨平台的
圖庫可以比visio活潑吸睛一點

研究一下監控軟體
免費的 librenms 或付費的 solarwinds
不只是畫拓樸圖、還可以看到拓圖間的流量,還有監控設備的狀態
這種東西比較有意義

2020/7/14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體驗 (No. 38233)


前言與緣起

自HDMI取代D-Sub、DVI與音效埠,一統各家產品的影音介面之後,便遍佈於各式家電3C產品之中,更整合了顯示與音效,大大節省佔用空間。在筆者家的輸入端產品就有4K大型液晶顯示器一台與三台電腦用顯示器,兩部行車紀錄器,輸出端產品有MOD機上盒、Bandot機上盒、MiraCast接受器、XBOX、家庭劇院音響、桌上型電腦與兩台筆記型電腦,對了還有NAS與影像擷取盒、擷取卡。真的是繁族不及備載。

在這些3C家電產品的連接數量超過4K大型液晶顯示器所提供的HDMI輸入埠,所以一台切換器對於3C達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加上目前4K影音已經變成主流,一條龍都支援4K才能確保最終畫質的最佳化,所以筆者決定挑選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來擴充4K大型液晶顯示器的HDMI輸入能力。


產品開箱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產品彩色外盒外觀。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產品彩盒背面外觀,揭露主要連線方式,方便消費者理解。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隨盒附上說明書一紙,讓使用者能更輕鬆上手。



▲ 打開外盒看到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本尊與相關電源供應器配件。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全體部件一覽,含5埠切換器本尊、IR遙控器與萬國插座轉換之變壓器。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前視圖,由左而右排列一排指示燈與按鍵,分別為IR接收器、五顆輸入指示燈、電源指示燈與選擇鍵。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後視圖,由左而右排列一排五個HDMI輸入埠。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背面照,印刷有廠牌名稱LINDY與品名5 Port HDMI 18G SWITCH,讓人一眼就辨識出產品功能。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背面照,印刷有廠牌名稱與網址、品名與產品編號。

▲ 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一側為DC5V/1A的電源孔,以及接往顯示器的HDMI輸出埠。


▲ 客廳電視櫃上的家電就是要有遙控功能,大型液晶顯示器的輸入切換可以使用紅外線遙控器,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同樣也是提供了遙控功能,不然切換時還要跑到電視前,也實在太不符合人類的惰性。

產品測試


▲ 4K影音已經逐漸滲透到民眾的居家生活之中。


▲ 租用MOD還不用擔心撥放器壞掉,因為若非人為損壞,中華電信會免費負責更換,不過還是要入手一條高品質的4K HDMI線材喔。


▲ 3C達人的終極型態就是自架NAS,NAS上也從善如流提供了HDMI顯示輸出埠。



▲ 還有一台Bandot機上盒用來觀看愛奇異影片。


▲ 家中的大型液晶顯示器的HDMI支援數量就這麼多,少於需要的連接數,HDMI輸入位於顯示器背板,就算插插拔拔也非常不方便,最終還會搞不清楚插到哪一個埠號,還有特別是HDMI還有方向性。

▲ 客廳中的家庭劇院級音響也是支援HDMI的輸出輸入。




▲ LINDY HDMI  2.0  4K 18G 切換器相容於XBOX One/ Nintendo Switch / PS4 / Apple TV 4K 。


▲ 透過筆記型電腦撥放下載或自行轉碼的4K影片也是很常見的方式。


▲ 這樣子剛好5進一出的配置,所以選用了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除了可以做為切換器之外,可以做為線材的延長使用,訊號進入交換器再重新發送,本身就屬於中繼器的角色,所以電器特性不會衰減,特別是有額外電源供應的機型。

▲ 不管是電源線或是HDMI連接線接入LINDY HDMI  2.0  4K 18G 5埠切換器時,指示燈都會亮起。


▲ 並透過MOD機上盒欣賞4K Netflix影片,PTT上常有人詢問要怎樣才能組裝一台可以觀看4K Netflix影片。


▲ 其實只是要看4K Netflix影片,如果已經有了帳號密碼,純粹繳納89元的基本費,就可以用MOD機上盒來觀看4K畫質 Netflix影片,沒有帳號的話也有新隨享方案可以省錢。


▲ 當然每當奧運或者世足賽轉播時,全4K的環境就發揮它的威力,百分之百的解析度匹配,消彌了荒謬的鋸齒邊線。


▲ 展望未來,在高速光纖網路的加持之下,4K電競比賽的直播也會越來越普及,全套的4K撥放設備是必要。

使用心得

筆者在3C實體賣場買過標榜有 4K 功能的 低價HDMI 轉接器,使用後發現實際上規格僅支援 HDMI 1.4,也就是 4K@ 30Hz,更新率低落會造成眼睛較敏感的人感覺到微微卡頓的現象,無法達到完美的觀賞體驗,超大型液晶顯示器更需要4K影像的加持,不然容易觀察出顆粒化現象。紅外線遙控器提供切換上的便利性,這也是廉價機種所沒有的。

LINDY HDMI  2.0  4K 18G 切換器產品線分為三埠與五埠機型,價位分別為近2000與1380,在各大線上購物中心已經可以搜尋的到。


2020/7/13

寂靜微電競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電腦機殼新品開箱


在前Pentium世代,由於機體的整體發熱量並不到,機殼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一種裝甲衣的概念。隨著後Pentium,多核心的竄起,為了3A遊戲而生的高階顯卡,整體廢熱水漲船高,但又不能只顧風壓而不顧防塵,因為那叫吸塵器,也不能只顧風壓而不顧噪音,那叫直升機,最後外型還要有點電競風,但也不能無腦猛點燈,因為那叫電子花車。因為哥買的是機殼,不是吸塵器,不是直升機,也不是電子花車。

▲  所以大風流、極靜音、高品味的一咖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 ,是哥的所選。

▲ 好的機殼讓你涼爽爽,不好的機殼讓你上天堂。(圖片來自網路)

產品資訊

型號:Pure Base 500DX Black
電源尺寸規格:ATX PS/2
相容主板:ATX / M-ATX / Mini-ITX
機殼尺寸(長 x 寬 x 高 ):450 x 232 x 443mm(未含底座立架)
安裝有背板的主板:YES
機殼尺寸(長 x 寬 x 高 ):450 x 232 x 463mm(含底座立架)
透側窗面板尺寸(長x寬):400 x 431.3mm
顏色選擇:Black
重量 :7.8kg
USB 2.0:NA
USB 3.0:1
USB 3.1 Gen 2 Type C:1
HD Audio I/O Mic + Audio
擴充插槽:7
風扇安裝位置(處):6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外箱正面模樣,清楚地勾勒出500DX的外觀。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外箱側面有規格圖表與CE、RoHS安規標章。

▲ 掃描另一側的QR CODE,可來到官網上黑白兩咖機箱的相關說明。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外箱後面有產品分解圖,完整解析500DX的內構。

▲ 隨機附上一本印刷精美的使用手冊。

▲ 正由於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的組件分解細膩,所以才需要這本使用手冊說明拆裝方式。

▲ 其他各頁分部解析各組件的功能。

▲ 從外箱上方取出機殼,新式機殼大多改用上下端用保麗龍保護,裝回機殼時別再從前後方硬塞了。

▲ 防塵網視需要可拆下水洗。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的上方也配置防塵網。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的背面外觀。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另一側的鋼板。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後方也是配置一個風扇以,內部配置7個SLOT空間,採最常見的下方安置PSU。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下方以最大化方式配置一個防塵網。

▲ 必要時可拆卸防塵網來用水清洗,若是固定式就只能風去吹或者貼紙黏了。

▲ 一體成形的大型腳座,除了讓整機可以四平八穩之外,更有減少桌面共振的效果,這才是靜音機殼的整體設計思維。

▲ PSU與機殼的拆卸都採徒手螺絲設計。

▲ Pure Base 500DX 注重氣流設計與寧靜度,空間上也保留餘裕。

▲ be quiet! Pure Base 500DX Black ,預裝三組Pure Wings 2風扇優化散熱性能,140mm的尺寸更能降低轉速但不減氣流量,900rpm的寂靜對於與機殼共處一室的3C人更形重要。



▲ ARGB LED配置在機殼正面一處,以及內部照明一處,不帶LED的零組件也可以看的見。(官網圖片)

▲ 上方前部有USB 3.1 Type C Gen. 2 插口,讓外接儲存裝置可以用高速USB3.1連接。

▲ 喜愛水冷式散熱器的玩家可以搭配達360mm。

▲ SSD配件的安裝位置極為特殊,從強化玻璃側窗外即可看到,讓使用高階SSD如INTEL或三星品牌的玩家,可以獲得優越感。

▲ 在不大的機殼中能保留寬敞空間,高級顯卡可達36.9cm與大型CPU散熱器也可達19cm。

▲ PSU分倉罩可以收容線材,其內的雙硬碟架更能降低硬碟的共振,追求最大靜音效果。



▲ 更多be quiet! Pure Base 500DX的分部支解圖,可完整地看出風扇數目與防塵罩位置,這種立體圖跟立體油飯一樣,哥是沒辦法做出來的,所以藉官網圖一用。

▲ be quiet! Pure Base 系列家族一覽,相同尺寸的500與500DX皆屬於中塔規格。

▲ 更多be quiet! Pure Base 500DX產品資訊與亮機展示請直接欣賞CM官方的Youtube影片。

結語:be quiet! Pure Base 500DX有光但不高調,風流大,風壓強,但整機沉穩寂靜,在購物中心查到的價格是NTD $3090,在擁有三顆14CM風扇的加持下,這個價位實際上並不算太貴。各位喜歡洗鍊外型,淡淡的RGB風的玩家,這咖電競中塔機殼推薦您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