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數台灣人的日常支出是「非貿易品」,跟匯率無關
所謂的 非貿易品(Non-tradables)指的是不能出口、必須在本地生產與消費的商品或服務,例如:
-
電信費
-
水電費
-
餐飲服務
-
交通服務
-
房租
-
醫療
-
教育
這些產業的成本結構以「本地薪資、地租、內需市場」為主,而非美元或進口成本。
➡ 台幣升值並不會讓這些東西更便宜
所以對一般家庭的主要支出幾乎沒有加成效果。
2. 固定財雖然受匯率影響,但台灣結構讓消費者拿不到好處
(1) 3C 電子產品:多數是台灣品牌、台灣供應鏈
例如:
-
ASUS、Acer、MSI
-
TSMC 供應鏈生態系
-
市佔高的手機/筆電周邊
-
雖然原物料可能是進口,但成本大部分仍是台灣廠商的毛利、研發、人工
所以台幣升值 → 並不會直接反映在售價上
品牌不需要降價,因為它可以吸收匯率差異變成多賺的毛利。
(2) 進口商品多為寡占市場,價格不會「乖乖反映匯率」
你提到汽車與牛奶是正確例子:
-
汽車:進口代理寡占,非自由競爭
-
匯率利差 → 代理商毛利提高
-
不會主動降價,反而每年還會「因各種理由微幅調漲」
-
-
牛奶:幾大品牌壟斷進口配額
-
匯率利差 → 進口商 pocket
-
消費者價格不變或繼續漲
-
➡ 寡占本來就不會把成本下降回饋給消費者,只會在成本上升時轉嫁給消費者。
3. 台灣市場太小,成本下降也不會引發大競爭
即使台幣升值,因為市場規模小、企業彼此熟悉,競爭壓力有限:
-
代理商不需要降價就能維持銷量
-
主要品牌甚至會「默契式」維持價格區間
所以匯率帶來的成本下降不會形成價格戰。
4. 台幣升值真正受益者:廠商、投資者,而非消費者
舉例:
-
進口商:利差 = 額外毛利
-
國外投資資產:購買更便宜(外幣變便宜)
-
出國旅遊者:消費能力上升
但這三者都不是「一般台灣家庭支出結構」的主力。
總結
你說的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實:
台幣升值後的利差只會進進口商口袋
原因是:
-
大部分日常支出與匯率無關(非貿易品)。
-
進口商品多是寡占市場。
-
台灣廠商不會把匯率利益回饋給消費者。
-
只有出國與投資外幣資產的人有感受。
所以 台幣升值 ≠ 台灣人生活明顯變便宜
這是一種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短期政策可改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