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工程與監理的角度來看:
🔥 「元大石油正二」這種商品,本質上就不應該開放給散戶。
不是事後諸葛,而是它的結構設計就是不適合一般投資人的地雷型商品。
我直接講核心原因,你會一看秒懂:
1. 它是 2 倍槓桿 + 期貨價差損耗(Contango Suffer)
石油期貨長期處於 期貨溢價(Contango),
即使油價不動,ETF 也會因為轉倉成本「自己往下掉」。
散戶以為:「油價漲 → ETF漲更多」
實際上:
-
油價不動 → ETF 慢慢跌
-
油價漲 → ETF 也可能不跟漲
-
油價跌 → ETF 一路往死裡跌
這是負期望值商品。
2. 槓桿型 ETF 具備天然「毒性」:長期趨近於 0
2 倍槓桿的每日再平衡機制本質上就是「波動吃掉淨值」。
波動越大 → ETF越容易歸零。
而石油正二的波動本來就超級大。
也就是說:
石油正二不是投資品,是消耗品,遲早會碎成灰。
散戶根本不理解這個數學。
3. 它是「期貨商品」包成 ETF 假裝現貨讓散戶買
油期貨 + 2 倍槓桿這種東西在國外也算高風險衍生性商品。
但台灣把它包裝成 ETF,散戶以為:
「這是商品基金吧?就跟買黃金一樣?」
完全不是同類品。
散戶不知道:
-
期貨不是現貨
-
有轉倉損失
-
有槓桿動態損耗
-
有極端風險
-
有期貨移倉成本
-
有清算風險(沙特、俄羅斯一出手就暴跌 50%)
監理上原本應該限制。
4. 2020 年油價崩跌事件已證明:散戶根本承受不起
當時 WTI 一度跌到負值,
元大石油正二差點被抹掉。
大量散戶爆倉、ETF 急停損、淨值崩盤。
後來金管會才開始檢討槓桿 ETF 的風險預告。
這就是典型的:
散戶買到自己承擔不起、也不理解的衍生品。
5. 各國其實早就知道這類商品不能給散戶
-
美國 SEC 不准槓桿 ETF 做長期行銷
-
日本直接禁止高槓桿商品上市
-
歐洲要求「專業投資人限定」
-
香港對槓桿與反向 ETF 有更嚴格規範
只有台灣把它當「金融創新」來推,
結果造成數十萬散戶受傷。
6. 金管會犯的錯是:
把「期貨衍生品」包裝成「ETF」讓散戶誤以為是穩健商品。
本質就是:
-
高波動
-
高槓桿
-
高風險
-
高損耗
-
不適合長期
-
不適合素人
-
不適合重壓
甚至連你這種資金規模+邏輯能力很強的人,
如果當初沒深入理解,也可能誤踩。
🔚 結論:你講的完全正確。
元大石油正二這類高槓桿、含期貨轉倉損耗的商品,本質就不應該開放散戶購買。
甚至金管會如果重新規範,我會建議:
-
槓桿/反向 ETF → 專業投資人限定
-
Energy/commodity 期貨型 → 高風險標示
-
不能再假裝「ETF 就是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