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8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 開箱實測|11GB/s 急速讀寫、散熱是關鍵,1TB 高速入門首選


磁碟儲存幾聚散,日月蒼寰竟變換

千里騎兵猶未滿,竟不過妾舞藍衫,

美光策馬平天下,一昇雋五傲群雄,

批五一零與君享,硬碟肚裡能撐船。


一、前言:PCIe 5.0 時代的敲門磚

還記得當年 SATA SSD取代傳統機械硬碟時的震撼嗎?當速度爆炸式成長成為標準,我們的存取體驗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隨著 PCIe 5 逐漸普及,固態硬碟的理論速度飆上了 10GB/s 以上,讓大型遊戲載入、4K 影片編輯、資料分析變得流暢無比。

以下是目前市面上 PCIe 5.0 SSD 的一般速度範圍:

  • 順序讀取速度(Sequential Read):通常落在 10,000 MB/s 到 14,000 MB/s 之間

  • 順序寫入速度(Sequential Write):通常落在 8,000 MB/s 到 12,000 MB/s 之間

  • 隨機讀寫 IOPS:一般可達數百萬 IOPS(例如 1M ~ 2M IOPS),視控制器、快取機制與 NAND 顆粒而定

這些數字會因廠牌、控制器、NAND 顆粒技術、散熱效能與韌體優化而有所差異。PCIe 5.0 SSD 是目前最快的消費級儲存裝置,適合追求極致速度的創作者、遊戲玩家和高效能運算需求者。 PCIe 5.0 的旗幟,衝破了 10GB/s 的神速門檻,改寫了新一代固態硬碟的里程碑。

而現在,Crucial P510 Gen5 SSD 正是挾帶著PCIe 5.0 SSD 的速度,與 PCIe 4.0 有著截然的不同,因為 PCIe 5.0 的單通道帶寬約是 PCIe 4.0 的兩倍。

對於追求最新、最快的電腦玩家與創作者來說,這款產品無疑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重量級選手。


二、產品規格一覽

在細看實測之前,先用表格快速整理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 官方給的核心規格:

SSD Series: P510

Interface: NVMe (PCIe Gen 5 x4)

Total Density:1TB

Form Factor M.2 (2280)

SSD Endurance TBW: 600TB

Sequential Write: 9500 MB/s

Sequential Read: 11000 MB/s

Random Write 1.5M IOPS

Random Read 1.5M IOPS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使用控制器是群聯 Phison 的 PS5031-E31-61,內建單核心ARM Cortex-R5 處理器,不只支援 LDPC、ECC,甚至連 RAID ECC 這類進階資料保護規格也一應俱全,最大功耗僅 5W。群聯 E31T 採用無 DRAM(DRAM-less)設計與四通道架構,即使是單面電路板也能支援高達 8TB 容量,在有限空間中依然能兼顧高效能與穩定溫控,讓 Gen5 SSD 更容易融入高階筆電的應用場景。E31T 晶片採用台積電 7nm 製程,精心調校以達成超低功耗設計,在釋放 Gen5 SSD 強大效能的同時,依然能延長筆記型電腦的續航時間,效能與電力兼得。

快閃記憶體部分則是美光自家最新的 276 層 G9 3D TLC NAND,速度來到 3600 MT/s。為了壓低成本,P510採用無 DRAM(Dramless)設計,借助 Host Memory Buffer 技術,E31T 依然能從主機記憶體取用暫存空間,加速資料索引與存取,讓輕薄筆電在有限空間中依舊兼顧速度與容量。

一般 SSD 上有獨立的 DRAM 來儲存 FTL( Flash Translation Layer)映射表,用來快速查找資料位置。DRAM-less SSD 沒有這塊記憶體,會比較省成本與空間,但可能影響隨機存取效能。

HMB 讓 SSD 透過 PCIe / NVMe協議向作業系統申請一小塊(通常 32MB~128MB)的系統 RAM,充當暫存區。好處是降低成本、縮小 SSD 尺寸,同時減輕 DRAM-less 的效能缺陷。但比不上真正內建 DRAM 的 SSD,效能在數據上還是會下降,但這種情況只有速度測試、壓力測試、高負載、長時間寫入或頻繁隨機讀寫時才會顯著,日常使用體感不明顯。


三、開箱實拍:低調奢華有內涵

▲ 拿到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的包裝,藍底加上白色字體,清新的構圖,讓人一看就是走實力派路線的產品。盒子正面清楚標示了讀寫速度與容量。

▲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彩盒背面則有多國語言的產品資訊與序號標籤,讓消費者一目瞭然。

▲ 打開彩盒,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靜靜地躺在硬質塑膠包裝內。另外就是不重要的產品啟動與協助說明,給的是兩個網址http://crucial.com/support/ssd跟http://crucial.com/support/ssd,但不曉得為何被公司的惡意網站阻擋軟體屏蔽。

▲ P510有兩個版本,散熱器版採用了黑色高效散熱片,鋁合金搭配鎳銅材質,厚度適中,邊緣處理細膩,既能有效帶走熱量,也不會占用太多空間。本次開箱的是另外一款簡裝般,正面只有薄薄的一層散熱貼紙,適合在筆記型電腦使用,或者自備散熱器的消費者,SSD 本體正面印有 micron Crucial 標誌與型號P510,簡潔乾淨。

▲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本體背面有各組安規貼紙,另一張是詳細的序號與料號標示貼紙,看得出美光在細節品質上下足功夫。



四、安裝與測試環境

這次測試平台如下:

  • 主機:HP Elite Tower 800G9 

  • CPU:Intel Core i7-14700 (2.1 GHz 高效能核心基本頻率,最高可達 5.3 GHz 高效能核心最大 Turbo 頻率 33 MB L3 快取和 20 核心,支援 Intel vPro 技術)

  • 記憶體:16 GB (1 x 16 GB) DDR5-4800 /最大可擴至128 GB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 顯示卡 / 繪圖支援:IntelR UHD Graphics 770

  • NVMe 驅動:Crucial 官方最新驅動與固件

▲ 這台主機的主機板,既不是一般的ATX或者micro ATX,USB跟多媒體接頭都直接焊在板子上,省去了連接線與SLOT,但擴充與改裝性不是很好。第二根SSD的位置還跨到主機板外面,可以看到下方還有金屬的扣具,為避免短路,我還特地先貼上絕緣膠帶。

▲ 安裝過程相當簡單,將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 插入主機板支援的 PCIe 5.0 M.2 插槽後固定好,開機直接識別,完全無需額外設定。設定在第三顆磁碟,並進行快速格式化。


五、實測效能全紀錄

為了讓大家清楚感受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 的真正實力,我使用了多款常用測速軟體與真實應用場景來驗證。

5.1 CrystalDiskMark

這是最受歡迎的 SSD 測速軟體9.0.1 x64版本

  • 連續讀取:7065.94MB/s

  • 連續寫入:6718.05 MB/s

數據接近官方標準,證明硬體性能確實能被充分發揮。

5.2 AS SSD Benchmark



▲ 真實模擬日常操作,循序存取可達讀取5580MB/s,寫入4449MB/s,測試中發現隨機 4K 讀寫依舊非常穩定,且在多線程讀寫時依然保持高性能,反應速度十分迅捷。

5.3 ATTO Disk Benchmark 4.01.0f1傳輸測試


▲ ATTO Disk Benchmark寫入速度維持在 6.23GB/s 以上,傳輸速度穩定且沒有明顯降速。



六、溫度與散熱表現

▲由CrystalInfo軟體中得知,PCIe 5.0 的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熱量自然比前代高,待機時溫度45度C,跟有3D散熱片的系統碟溫度一樣,比傳統硬碟的37度C略高。

▲ 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測試的最高溫度約 76°C,發生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的尾段,可見搭配附贈散熱貼紙完全沒問題。P510 在沒加散熱片的情況下連續寫入,室內溫度30度,SSD溫度能飆到76 °C,ATTO Disk Benchmark速度停在約 6230 MB/s,是不是高溫所致不得而知,但所以千萬記得,如果有散熱片,一定要裝上散熱片、或者用主機板自帶的 M.2 散熱模組,尤其你是跑大型載入遊戲/大量寫入影片等工作時。

P510另外還有不在這次評測範圍的強化版本,其散熱設計在應該連續重度工作下依然能維持更低溫度,這對於長時間編輯或大量資料處理非常重要。



七、價格與市場定位

Crucial P510 Gen5 SSD 雖然是並非高階產品,但相較於其他 PCIe 5.0 SSD 來說,價格頗具競爭力。1TB 大約落在新台幣 3000 元區間帶,折合性能與穩定性,CP 值相當高。HMB的設計節省了成本,體感差異不大,對於已有 PCIe 5.0 主機板的用戶,P510  是提升系統整體效能最直接的利器。須注意的是,SATA SSD不支援HMB,所以選購SATA版本的消費者,要留意SSD本身是否攜帶DRAM快取。



八、優劣分析

優點缺點
業界領先的讀寫速度,直逼 12GB/s價格仍屬高階市場範圍
穩定且可靠的美光品質保障高性能帶來較高功耗與熱量
支援最新 NVMe 2.0 與 DirectStorage需要 PCIe 5.0 主機板才能發揮最佳效能
5年有限保固,服務可靠對日常輕度使用過於浪費資源

九、結語:新世代效能解放,值得期待的速度革命

整體來說,P510就像你身邊那位平實卻速度不錯的朋友,是一款把新世代 Gen5 性能與成本平衡得不錯的產品,特別適合想體驗 PCIe 5.0 速度、又不想花到旗艦價位的玩家,散熱片的版本更讓人安心發揮,不用擔心熱到整台主機跟著掉速,精簡散熱片的版本也足夠低溫。在「夠快、穩定、CP 值高」這三點上,表現得很柔順又踏實。

當然,投資 Gen5 SSD 代表你已經在高階平台,未來幾年也能持續享受 PCIe 5.0 帶來的速度紅利。如果你想在速度與穩定性間找到完美平衡,Micron Crucial P510 Gen5 SSD 會是值得入手的旗艦之選。








 

開場感想|輕鬆開箱感+真實語氣

欸大家,今天拿到的是 Crucial SSD Gen5 NVMe 2280 M.2,也就是 T700,1TB 容量版本,官方標示讀寫速度高達 11,700 MB/s(當然市面上還有更快的 T705,甚至標到 14,500 MB/s),但是別擔心,現在讓我用最直白的方式,帶你一步步體驗這塊「感覺像是下一代的 SSD」到底值不值得買~


一、拆箱&外觀印象

打開包裝的瞬間,看到的是 M.2 SSD 本體包裹在防靜電袋中,以及一張簡明的安裝指南。外觀採沉穩黑色印刷 PCB,附一個散熱片版本(也有裸片版本),質感還不錯,重量輕但拿手上有種精緻感。Crucial 一如既往地讓包裝簡潔,但卻給人專業、乾淨的印象。


二、規格快速表(我一眼就能看懂/心裡有譜)

項目規格說明
型號Crucial T700 PCIe 5.0 NVMe M.2 SSD(Gen5)
容量1 TB
接口PCIe 5.0 ×4,向下兼容 Gen3/Gen4 Crucial
順序讀取速度高達 11,700 MB/s(最高可標到 12,400)亞馬遜CrucialNewegg.com
順序寫入速度9,500 – 11,800 MB/s(不同來源標法略有差距)Newegg.comCrucial
隨機 IOPS約 1.5M 次/秒 Crucial亞馬遜
NAND 類型Micron 232-Layer 3D TLC NAND,高速版本 亞馬遜Tom's Hardware
散熱建議一定要用散熱片—尤其是連續寫入時,否則有機會降速到接近 HDD(約 1 000 MB/s)!Tom's Hardware
技術支援支援 Microsoft DirectStorage,可提升遊戲載入效能、減低 CPU 負擔亞馬遜

三、實測&使用體驗分享

1. 真實速度感:不是吹的、是真的快

市面上最快的 Gen5 SSD 是 T705,標榜 14,500 MB/s/12,700 MB/s CrucialTechRadar,但 T700 判斷在中高階,讀寫 11–12 GB/s 已經非常猛了。對比同樣 Gen5 的 P510,讀寫 11,000/9,500 MB/s,同樣是偏中階但 CP 值高的選擇Best BuyCrucial。對一般使用就很夠用了。

2. 散熱真的是關鍵:不用冷卻會降速

P510 在沒加散熱片的情況下連續寫入,溫度能飆到 86 °C,導致速度卡在約 1,027 MB/s。所以千萬記得,一定要裝上散熱片、或者用主機板自帶的 M.2 散熱模組,尤其你是跑大型載入遊戲/大量寫入影片等工作時。


四、適用族群/實用建議(聊聊我怎麼想的)

  • 重度玩家或創作者:像是 4K/8K 影片剪輯、3D 渲染者,或愛用 DirectStorage 的電玩玩家,都能感受到 SSD 瞬間載入的爽度。

  • 建議硬體:你的主機板或 CPU 需支援 PCIe 5.0(如 Intel 13/14 代、AMD Ryzen 7000 以上系列)Crucial;再搭配好的散熱環境,才能發揮這塊 SSD 最大效能。

  • 預算/價差思考:比起 T705,P510價格相對親切,但又能提供已經夠猛的速度。若你非常追求極致效能,再考慮 T705 或其他快款;但對大多人來說,P510 是高性價比入門 Gen5 選擇。


五、結尾小心得

整體來說,P510就像你身邊那位平實卻速度不錯的朋友,是一款把新世代 Gen5 性能與成本平衡得不錯的產品,特別適合想體驗 PCIe 5.0 速度、又不想花到旗艦價位的玩家,散熱片的版本更讓人安心發揮,不用擔心熱到整台主機跟著掉速,精簡散熱片的版本也足夠低溫。在「夠快、穩定、CP 值高」這三點上,表現得很柔順又踏實。


2025/6/18

【開箱】Superchannel 視博通 LEX100M(B) M-ATX 海景房機殼|黑化玻璃超美!




一窗海景,終生無價。

在城市與海洋之間,找到一個永恆的位置。

每一次醒來,都是詩。


哈囉大家,我最近剛入手這台超美的 Superchannel 視博通 LEX100M(W) 海景房機殼,今天來跟你們分享一下我的開箱心得!這台主打 M-ATX 規格,還有鋼化玻璃側板,有黑與白色兩色可以挑選,外殼超級清爽,是想要打造乾淨系電腦的好選擇。


Scenery 1:開箱啦!
打開箱子那一刻,滿滿的驚喜!外包裝超簡潔,看起來挺有質感的。機殼被泡棉包得紮紮實實,感覺運送過程肯定超安全。
▲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電腦要機殼裝。

Scenery 2:拆開包裝,現身的是「海景房」一打開,黑色機殼就映入眼簾,配上超大鋼化玻璃側板,雙側全景透側無打孔玻璃配置,根本像一扇能看到海景的窗戶啊!這設計也太有氣質了吧~


▲ 鋼化玻璃側板特寫。


Scenery 3:來看看機殼細節
前面板設計很簡潔,帶點透氣孔,裝風扇也方便。上方、底部都有防塵網,不用怕灰塵跑進去,清理很方便。
▲ 上方&防塵網細節照。

▲USB3.0 x1 / USB2.0 x2 傳輸介面。



▲下方細節。


Scenery 4:內部空間檢視

▲ 官網寫270度全景透側無打孔玻璃配置,但以視角來說其實是180度,裡面空間蠻寬敞的,M-ATX 主板、長顯卡都能輕鬆裝下。硬碟架可同時放一顆 SSD 與一顆 HDD,兼容 2.5" SSD x1 或 3.5" HDD x1 安裝,還有理線孔設計,走線超順手,讓你組機時不會抓狂。


▲ 可重複性 PCI 檔板 x2 ,提高電腦組裝便利性。

▲支援 M-ATX / ITX 主機板 。


Scenery 5:散熱設計
機殼有好多風扇位,已裝好下方兩顆,頂部兩個風扇,都是12公分RGB定光風扇,但底部是反葉,略有不同,為甚麼有正反葉的分別呢,這樣才能把LOGO對向肉眼可視位置,簡單說就是了美觀,不然把風扇轉過來就好。

最大化垂直風道設計,散熱超級給力。連同後置抽風風扇,我測試時裝了五顆風扇,溫度維持得很好,噪音也低到幾乎聽不到。


▲ 上蓋附12cm RGB定光風扇兩顆。


▲ 底部12cm RGB定光反葉風扇兩顆。


▲ 後置附12cm RGB 定光風扇一顆。


▲ 附12cm RGB 定光風扇規格DC BRUSHLESS FAN 0.26A 12V。


▲ 缺點就是主機板要挑一下,不然前置USB無法安裝。暫時的解法也很簡單,少裝一個風扇就好了,缺點就是沒有了正壓差。當機殼內的進風風扇總風量大於出風風扇時,會形成「正壓差」,此時機殼內部的空氣壓力高於外部,使空氣主要從風扇排出機殼,而不是從其他縫隙進入。這種設計讓機殼上的小孔和縫隙變成出氣口,減少灰塵從這些位置倒灌進來。相反地,如果出風量大於進風量,就會形成「負壓差」,空氣會從未經過濾網的縫隙吸入,容易讓灰塵進入機殼。



Scenery 6:組裝小心得

▲ 整體安裝很順利,走線孔設計幫大忙,讓我輕鬆把線理得美美的。鋼化玻璃側板裝上去後,整台主機看起來超有質感!Reset SW可以用來控制燈光明滅。



▲組裝中。






▲完成照。


心得與結語文書機也有豪華感,根本藝術品!這台 Superchannel 視博通 LEX100M(B) 海景房機殼,外觀時尚又實用,組裝簡單,散熱也給力,以M-ATX的大小已經限縮到極限,捨棄了5.25吋的槽位,只能選擇外接式光碟機,購買顯示卡也得留意一下卡寬,主機板也要留意USB的位置,不然就得捨棄掉幾個下方風扇。喜歡黑色系清爽風格、想要側透玻璃展現硬體美感的朋友,拍賣上看只要1199,但好像暫時缺貨,這台機殼真的值得入手!


2025/2/19

全球首款USB-type C 2.4 GHz耳機! ASUS ROG Strix Go 2.4 低延遲RF無線耳機新品開箱!


 前言 

華碩新品低延遲ROG Strix Go 2.4耳機即將在2020/01/03上市,讓我們來搶先看看這支全球首款USB type-C 2.4 GHz RF無線耳機,如何在PC,PlayStation 4,Xbox或行動裝置上享受無延遲的音訊體驗。

 新品開箱 


▲ ASUS ROG Strix Go 2.4 低延遲無線耳機的盒裝正面外觀維持ROG產品的一貫風格,以紅黑配色配色為主色系,左上角標示紅色ROG LOGO,中間為產品主體照片,並在右下搭配相關產品標章,包含支援Hi-Res AUDIO。除了支援Nintendo Switch之外、也能在PlayStation 4、Xbox、個人電腦終端或行動裝置上享受無延遲的聽覺享受。


▲ ASUS ROG Strix Go 2.4 低延遲RF無線耳機的盒裝背面外觀,主要是以英文寫成的規格表與功能簡介,功能介紹會下文替大家說明。


▲ 產品還有一個內盒,由包裝內部往上提就可以取出。


▲ ASUS ROG Strix Go 2.4內盒用英文印刷歡迎賀詞,翻譯如下「本耳機為專為專業遊戲玩家能夠沉浸在驚奇的體驗中所設計與測試,準備提升到下一個精通遊戲的領域!遊戲開始吧....」。


▲ ASUS ROG Strix Go 2.4內盒中是防撞硬殼包、多語快速入門指南、保固卡與配件。


▲ 打開ASUS ROG Strix Go 2.4防撞硬殼包內盛有耳機本體與USB type-C 2.4Ghz RF無線連接訊號發射器。防撞硬殼包採輕巧型設計,適合外出時隨身攜帶,並有收納其餘小配件的收納空間,也可以順便保護多餘的記憶卡、各式記憶卡、連接器等等小配件。

▲ 展開排列ASUS ROG Strix Go 2.4所有的配件,由左由右排列為
(1) 具備可撓性的可拆式降噪麥克風麥克風、
(2) 3.5mm USB type-C至USB 2.0 type-A充電纜線、
(3) 3.5mm立體音訊線、
(4) USB type-C 2.4Ghz RF無線連接訊號發射器
(5) ASUS ROG Strix Go 2.4耳罩式耳機本體。


▲ ASUS ROG Strix Go 2.4耳機耳罩採可旋轉的設計,柔軟透氣類皮革頭襯,襯裡印有ROG LOGO,皮罩採類似皮革的柔軟材質,耳罩外殼也採用防滑設計,兩側一改其他Strix機種的亮眼華麗設計,只印有凹版ROG LOGO,適合喜歡低調卻堅持高品質音質的您。


▲ 獨特的氣密腔室和40毫米ASUS Essence驅動器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純淨聲音以及優化的深沉低音,帶來身臨其境的音訊體驗。


▲ 頭戴部分可依頭圍大小調整到最舒適的的長度。

▲ 可拆式降噪麥克風麥克風,採雙向接收模式,靈敏度為-54 dB。另機體本身也內建有全向性隱藏式麥克風,同時它們也是擁有AI驅動的降噪麥克風,可在任何時間與地方進行清晰的溝通與實現清晰的遊戲語音通訊,與隊友維持低延遲與高音質的遊戲對談。


▲ 將開關由Wireless切換到OFF,便可以改用3.5mm音訊線傳輸,並支援「高解析音樂 (Hi-Res Audio)」,提供至少192kHz的取樣頻率,以及比24bit更高的取樣大小。採用可換線式設計,可以更換更高品質或其他長度的音訊線,3.5mm音訊線的頻率響應範圍較寬,為10〜40000 Hz,實際撥放時由於透過主機板上的擴大電路推動,故其最大音量也可以比RF無線傳輸時來得宏亮。而RF無線傳輸的頻率響應範圍則為20〜20000 Hz。最右邊為撥放控制開關與音量旋鈕。






▲ 另一側就是USB type-C充電孔,並內建鋰聚合物電池,插入合用的充電線時,紅色指示燈LED便會發出光來。


▲ 官方的數據中指出其具備的快速充電功能僅需15分鐘即可提供3小時的聆聽時間,加上長達25小時的總電池續航時間,不會影響在對戰類型遊戲的戰績,也不會在短程路程中就讓電力耗竭,讓人消除無線耳機在使用時間限制上疑慮。


▲ 在操作性上非常方便,小編摸到產品便可以上手,完全不需要翻閱說明書,在Windows 10作業系統安裝上,插在USB type-c連接器上隨即可用,並不用安裝任何驅動程式,只要打開任何媒體撥放器或是用瀏覽器打開youtube,都可以即刻發出音訊,撥放中也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延遲。


▲ 除了支援個人電腦終端之外,也能在Nintendo Switch、PlayStation、Xbox或行動裝置上享受無延遲的聽覺享受。






 ASUS ARMOURY II軟體安裝

★ ROG Armoury v3.00.39 下載網址
https://www.asus.com/tw/Headphones-Headsets/ROG-Strix-Go-2-4/HelpDesk_Download/

ASUS將旗下ROG的電競產品整合在ROG Armoury中一起設定,當然耳機除了可以利用Windows 10的喇叭設定工具做簡單的音量調控或是像Realtek等晶片廠與板卡廠商驅動程式包裡的音效設定工具調整音效之外,也可以使用ROG Armoury透過DSP或AI進行進一步優化與調控。


▲ 最常用的設定功能是聲音最佳化,FLAT是原音無調整,Music最佳化啟用了Bass boost(低音增強)、Compressor(壓縮器:自動音量調教器)與Voice clarity(語音清晰),個人偏好欣賞人聲時選擇FLAT或MUSIC。


▲ FPS最佳化則在EQ強化了重低音頻,並啟用了Bass boost、Compressor與關閉Voice clarity,個人偏好對戰時選擇GAMING或FPS,聆聽交響樂或需要製造臨場感受的音訊時,也可以選擇FPS最佳化。


▲ ASUS ARMOURY II中還可以設定「工作室」、「劇院」、「地下室」...等等多種場景。


▲ 在FPS的Profile中,增加AI自動降噪與Perfect Voice後,調整自己最喜愛的EQ與場域之後,自存一個自訂的Profile方便以後取用。

撥放試聽


將音訊經由無線傳輸需要多次封裝、傳輸與轉碼,故會產生些許的延遲,ASUS ROG Strix Go 2.4 將延遲的時間由近200ms大大降低,這個進展顯然ASUS在無線傳輸技術上有所突破。藍芽連線通常會產生較高延遲降低反應動作的時間,ROG Strix Go 2.4 運作於國際共用的2.4 GHz ISM頻段(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Band),與無線區域網(IEEE 802.11b/IEEE 802.11g)、藍牙、ZigBee等無線網絡,均在2.4GHz頻段上運作。採用USB type-C 2.4 GHz RF 技術與雙天線以提供即時的音訊傳輸,可達20公尺的傳輸距離,因而無發現與藍芽連線相同的問題。在需要影音同步的應用或者是即時遊戲、人聲對談,在長時間的測試使用中,未發現斷線與干擾。


▲ 將無線傳輸器安裝在主機板的USB Type-C連接埠後,在Windows 10工具列右側的「喇叭」設定中,按右鍵啟動「撥放裝置(P)」,切換到「撥放」頁籤,將撥放裝置切換為「ROG STRIX Go 2.4」,並將耳機切換到無線模式,便可以正常撥放。


▲ 在鋼彈40週年中票選第一名的 Char's Counterattack 逆襲のシャア BGM Main Title。 透過ASUS ROG Strix Go 2.4 低延遲RF無線耳機能感受到低音的震撼,其解析力也很高,能同時分辨出交響樂中各式音色。


▲ 一般人正常來說是聽不到30Hz以下的聲音,但許多重低音耳機會經過聲頻轉換到人耳可以感知到的範圍,經由模擬低頻不斷下潛,不斷下沉,稱作為低頻下潛。經測試ASUS ROG Strix Go 2.4可以聽到在10Hz左右的聲音。實際上試聽Gundam Unicorn OST - Banshee 的前奏用來測試是否具備足備的重低音效果,ASUS ROG Strix Go 2.4是一支低頻下潛足夠的耳機故可以清晰聽到這首歌曲前奏鼓聲。


▲ 直接撥放用軟體錄製的 禪風大破 VS 傳說對決 Zenfone MAX PRO (M1) 遊戲紀錄,直接測試遊戲的試用效果與臨場感,ASUS ROG Strix Go 2.4的低頻部分氣場很足夠,瞬態明顯收回快,用遊戲與合成音樂尤其明顯。


▲ 女聲部分試聽的是林佳儀主唱的 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ASUS ROG Strix Go 2.4的中音部分,具體來說以人聲演唱來測試,可以清楚聽到氣聲與唇音,伴奏聲與人聲契合,整體聽感也鮮少底噪,抒情歌曲特別合適,流行音樂也適用,筆者最重視的高音部分,能完整地延展,並清晰地詮釋。ASUS ROG Strix Go 2.4撥放效果能完美傳達主唱的甜美柔順與高亢的歌聲,原音重現這首金曲傳奇單曲。


▲ 男聲部分試聽的是周華健主唱的 2019 倚天屠龍記 刀劍如夢  ,歌神具有一種的獨特招牌唱腔,ASUS ROG Strix Go 2.4 在許多高音、轉音以及顫音等方面的呈現上上还是毫不费力的,可謂游刃有餘,樂器與演唱者各自都有表現的空間,不致互相掩殺,也能明顯感受到控制氣息的停頓感。

 心得與結語 

ASUS ROG Strix Go 2.4的外型一改傳統ROG華麗外觀,設計質感則呈現低調奢華,更適合適合品味人士。採可摺疊式收納設計並兼顧輕量化,採用柔軟透氣皮革頭襯。採用即插即用2.4GHz RF收送器與3.5mm音訊線雙介面,在傳輸距離達20公尺,ASUS ROG Strix Go 2.4 總重量290克,無線耳機在需要內建電池與無線通訊電路零件的條件之下,這個重量不算是太重,由於襯墊與機構符合人體工學,在長期配戴的情況下仍無感到不適,適合在長途旅程與遊戲對戰中使用,在攜帶與聆聽時,少了一條拖曳的音訊線讓行動更方便,攜帶上更輕鬆。

ASUS ROG Strix Go 2.4 不僅容易安裝設定,撥放控制開關與音量旋鈕只要手一觸摸就能摸索測試出操作方式,使用說明書可以說只是備而不用。

在發燒友最關心的音質上,ASUS ROG Strix Go 2.4 的低音較為渾厚,音場靠中,在高音則顯現寬廣,擁有相當精準的左右聲道定位,解析力也很高。在筆者使用RF無線傳輸聆聽過兩小時的Youtube撥放歌單(與數不清的隨機廣告之後、當然之中包含了許多遊戲的廣告),ASUS ROG Strix Go 2.4 低延遲無線耳機,在流行音樂與歌劇演奏曲、人聲聲樂上有中上程度的表現。更在筆者喜好的ACG動漫音樂、GBM遊戲背景音樂上爆發出震撼驚人的聽覺感受。

各位玩家趕快到各3C購物中心與網路購物商城參觀選購,就如同盒子上所提的歡迎賀詞,「準備提升到下一個精通遊戲的領域!遊戲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