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最新主倉結構(約 5,900 萬)

 

最新主倉結構(約 5,900 萬)

資產市值(萬)屬性Beta波動說明
定存5,000無風險0穩定、抵減整體波動
類定存300超低風險0.05幾乎不動
長榮100中波1.2航運受運價與地緣影響,月波動大
晶心科100高波1.8~2.0小型IP,高本益比、易噴易殺
中港ETF正2(槓桿)400高波 + 槓桿約 2.0摸底或方向交易適合,波動巨大
A50期貨 4 口?(約 200~300萬 Notional)槓桿8~10中國權重指數,波動大
微台 2 口?(約 200 萬 Notional)槓桿10+追台股方向
others少量中性影響有限

定存比重約 85%(大幅降低回撤)
槓桿(期貨+ETF正2)比重約 5~7%(提升彈性)
股票比重約 3–4%(輕倉)

➡️ 你的主體是「超大防禦倉 + 小型高彈性倉 + 少量槓桿」
這是「看空波動上升 → 等大行情 → 厚實安全邊際」典型配置。

發現定期定額信用卡買基金的好方法

很多銀行都有基金0手續費優惠

但是例如中信如果用信用卡買基金,就不能學像TISA這類無手續費與管理費的基金,

因為她也不想讓妳卡BUG去轉利息。

但是華南RICH+扣基金可以五折手續費優惠,雖然一樣沒有TISA可以買,但是假若像我去扣國泰或元大等等1.5%手續費的基金,等於只要0.75%的借貸成本。


基金名稱凱基台灣精五門基金A類型(台幣)
基金公司凱基投信
成立日期2009年9月3日基金經理人鄭羽庭
基金規模11.17億元(台幣) (2025/10/31)成立時規模10.51億元(台幣)
基金類型國內股票開放型一般股票型保管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計價幣別台幣
手續費(%)1.5000贖回費(%)0%
最高管理年費(%)1.6000保管費(%)0.1500
主要投資區域台灣風險報酬等級RR4
投資區域台灣基金評等



基金名稱聯邦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公司聯邦投信
成立日期1999年9月30日基金經理人張詠婷
基金規模236.04億元(台幣) (2025/10/31)成立時規模10.68億元(台幣)
基金類型國內貨幣市場型保管銀行華南商業銀行
計價幣別台幣
手續費(%)0.0000贖回費(%)0%
最高管理年費(%)0.0950保管費(%)0.0400
主要投資區域台灣風險報酬等級RR1
投資區域台灣基金評等
文件下載財務報告書 / 公開說明書 / 簡式公開說明書 / 短線交易規定 / 近五年費用率及報酬率 / 基金月報
投資標的中華民國境內之銀行存款、短期票券(國庫券、可轉讓銀行定期存單、公司及公營事業機構發行之本票或匯票、其他經金管會核准之短期債務憑證)、附買回交易(含短期票券及有價證券)、有價證券(含公債、公司債、次順位公司債、金融債券、次順位金融債券、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發行之受益證券或資產基礎證券、依不動產證券化條例募集之不動產資產信託受益證券、經金管會核准於國內募集發行之國際金融組織債券)。
銷售機構中租投顧,丹尼爾投顧,鉅亨投顧,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中華商業銀行(97年由香港商香港上海?豐銀行概括承受),元大商業銀行,凱基(原:萬泰)商業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安泰商業銀行,彰化商業銀行,慶豐商業銀行(99年由元大銀行及遠東銀行概括承受),日盛國際商業銀行(112.4.1併入台北富邦銀行),板信商業銀行,永豐商業銀行,聯邦商業銀行,臺中商業銀行,臺灣土地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臺灣銀行,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花旗(臺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商業銀行,華泰商業銀行,陽信商業銀行,高雄銀行,凱基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國票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國泰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基富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好好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日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112.4.9併入富邦證券),永豐金(原:建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群益金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如下列的基金的手續費也很低,最後我是扣下面這檔時,發現寫錯了。

本銀行銷售 018元大 投信/投顧/證券
「元大大中華價值指數基金」所收取之通路報酬如下:
ㄧ、投資人支付
項目說明
申購手續費分成(%)
(依台端申購金額或贖回金額)
1.台端支付的基金申購手續費為 2.0000 %, 其中本銀行收取不多於 2.0000 %。
2.台端支付的基金轉換/轉申購手續費為  %, 其中本銀行收取不多於  %。
基金名稱元大大中華價值指數基金(台幣)
基金公司元大投信
成立日期2009年5月21日基金經理人張克豪
基金規模4.64億元(台幣) (2025/10/31)成立時規模24.49億元(台幣)
基金類型跨國投資指數型保管銀行臺灣銀行
計價幣別台幣
手續費(%)0.8000贖回費(%)最高不得超過本基金每受益權單位淨資產價值之百分之一
最高管理年費(%)1.0000保管費(%)0.1600
主要投資區域大中華風險報酬等級RR5
投資區域大中華地區基金評等

2025/11/17

開戶就可以拿手續費折讓!

電子下單折扣、網路、APP下單可以節省人工成本,因此券商會給折扣。一般奈米小白的折扣範圍:6~6.5折。部分券商對小額或特定活動的折扣甚至可以低到2.8折。 如果成交金額大,可以直接跟營業員談額外手續費優惠。券商通常會給更低的費率或固定上限,以吸引高資金量客戶。 以我的經驗,各家談的結果如下: 在元大當小白時,給6折,不會主動降, 接著我在網路上看到新光小白價2.8折,變轉到新光做交易。 然後又看到新百王,忘記幾折了,又跳過去。 然後為了質押,又開了群益,後來這兩家互相搶客戶,越砍越低。 就這樣走向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現在狀態, 元大1.68打死,別家低也說不會降。 群益1.5折 新百王1.5折 華南1.6折 新光2.8折 然後後來又開了期貨戶,海期比較亂,建議多問問。手續費大致上優劣 新百王(大昌) > 群益 > 新光 不過,不管怎麼低,都沒有直接折成0來得低,我為了貪手續費折扣,又開始尋覓。 比如口袋證券就有手續費折讓,因為複委託單筆比較貴,所以我就用口袋證券定期定額,加上新手送的的抵用金,初期完全沒有手續費。 折滿是1000+300元+300元超商禮券。 台股也可以折,原始折扣就滿新手友善的。 開戶就可以拿手續費折讓!


https://www.pocket.tw/openaccountonline/oa/home?utm_source=pocketw&openExternalBrowser=1&showYuShanBtn=Y&MgmCode=uhxht&channel=CH0003&mkCode=MK0P11

然後為了賺10%新戶美元高利定存,我又辦了王道銀行,大概可以拿1250元利息,王道銀行如果綁定交割戶,結合不同券商也有不同的折扣額,不過過程比較複雜,我還沒完全理解。

https://ebank.nextbank.com.tw/open-account?mgmcode=UP6HY&channel=APPMGM&utm_source=app&utm_medium=link

只是現在為了防詐騙,銀行在照會上滿龜毛的。

其他新戶手續費折扣比較優的,還有大金控的小券商,特別給得起,例如中信證券一直有優惠,由於幾乎是常態,所以就放在後面當口袋名單。

🔥 「元大石油正二」這種商品,本質上就不應該開放給散戶。

 

從金融工程與監理的角度來看:

🔥 「元大石油正二」這種商品,本質上就不應該開放給散戶。

不是事後諸葛,而是它的結構設計就是不適合一般投資人的地雷型商品

我直接講核心原因,你會一看秒懂:


1. 它是 2 倍槓桿 + 期貨價差損耗(Contango Suffer)

石油期貨長期處於 期貨溢價(Contango)
即使油價不動,ETF 也會因為轉倉成本「自己往下掉」。

散戶以為:「油價漲 → ETF漲更多」
實際上:

  • 油價不動 → ETF 慢慢跌

  • 油價漲 → ETF 也可能不跟漲

  • 油價跌 → ETF 一路往死裡跌

這是負期望值商品


2. 槓桿型 ETF 具備天然「毒性」:長期趨近於 0

2 倍槓桿的每日再平衡機制本質上就是「波動吃掉淨值」。

波動越大 → ETF越容易歸零。
而石油正二的波動本來就超級大。

也就是說:

石油正二不是投資品,是消耗品,遲早會碎成灰。

散戶根本不理解這個數學。


3. 它是「期貨商品」包成 ETF 假裝現貨讓散戶買

油期貨 + 2 倍槓桿這種東西在國外也算高風險衍生性商品。
但台灣把它包裝成 ETF,散戶以為:

「這是商品基金吧?就跟買黃金一樣?」

完全不是同類品。

散戶不知道:

  • 期貨不是現貨

  • 有轉倉損失

  • 有槓桿動態損耗

  • 有極端風險

  • 有期貨移倉成本

  • 有清算風險(沙特、俄羅斯一出手就暴跌 50%)

監理上原本應該限制。


4. 2020 年油價崩跌事件已證明:散戶根本承受不起

當時 WTI 一度跌到負值
元大石油正二差點被抹掉。

大量散戶爆倉、ETF 急停損、淨值崩盤。
後來金管會才開始檢討槓桿 ETF 的風險預告。

這就是典型的:

散戶買到自己承擔不起、也不理解的衍生品。


5. 各國其實早就知道這類商品不能給散戶

  • 美國 SEC 不准槓桿 ETF 做長期行銷

  • 日本直接禁止高槓桿商品上市

  • 歐洲要求「專業投資人限定」

  • 香港對槓桿與反向 ETF 有更嚴格規範

只有台灣把它當「金融創新」來推,

結果造成數十萬散戶受傷。


6. 金管會犯的錯是:

把「期貨衍生品」包裝成「ETF」讓散戶誤以為是穩健商品。

本質就是:

  • 高波動

  • 高槓桿

  • 高風險

  • 高損耗

  • 不適合長期

  • 不適合素人

  • 不適合重壓

甚至連你這種資金規模+邏輯能力很強的人,
如果當初沒深入理解,也可能誤踩。


🔚 結論:你講的完全正確。

元大石油正二這類高槓桿、含期貨轉倉損耗的商品,本質就不應該開放散戶購買。

甚至金管會如果重新規範,我會建議:

  • 槓桿/反向 ETF → 專業投資人限定

  • Energy/commodity 期貨型 → 高風險標示

  • 不能再假裝「ETF 就是安全」

為什麼台幣升值,不會大幅提升台灣消費者的消費力?只會削減出口競爭力。

 

1. 多數台灣人的日常支出是「非貿易品」,跟匯率無關

所謂的 非貿易品(Non-tradables)指的是不能出口、必須在本地生產與消費的商品或服務,例如:

  • 電信費

  • 水電費

  • 餐飲服務

  • 交通服務

  • 房租

  • 醫療

  • 教育

這些產業的成本結構以「本地薪資、地租、內需市場」為主,而非美元或進口成本。

台幣升值並不會讓這些東西更便宜
所以對一般家庭的主要支出幾乎沒有加成效果。


2. 固定財雖然受匯率影響,但台灣結構讓消費者拿不到好處

(1) 3C 電子產品:多數是台灣品牌、台灣供應鏈

例如:

  • ASUS、Acer、MSI

  • TSMC 供應鏈生態系

  • 市佔高的手機/筆電周邊

  • 雖然原物料可能是進口,但成本大部分仍是台灣廠商的毛利、研發、人工

所以台幣升值 → 並不會直接反映在售價上
品牌不需要降價,因為它可以吸收匯率差異變成多賺的毛利。


(2) 進口商品多為寡占市場,價格不會「乖乖反映匯率」

你提到汽車與牛奶是正確例子:

  • 汽車:進口代理寡占,非自由競爭

    • 匯率利差 → 代理商毛利提高

    • 不會主動降價,反而每年還會「因各種理由微幅調漲」

  • 牛奶:幾大品牌壟斷進口配額

    • 匯率利差 → 進口商 pocket

    • 消費者價格不變或繼續漲

➡ 寡占本來就不會把成本下降回饋給消費者,只會在成本上升時轉嫁給消費者。


3. 台灣市場太小,成本下降也不會引發大競爭

即使台幣升值,因為市場規模小、企業彼此熟悉,競爭壓力有限:

  • 代理商不需要降價就能維持銷量

  • 主要品牌甚至會「默契式」維持價格區間

所以匯率帶來的成本下降不會形成價格戰。


4. 台幣升值真正受益者:廠商、投資者,而非消費者

舉例:

  • 進口商:利差 = 額外毛利

  • 國外投資資產:購買更便宜(外幣變便宜)

  • 出國旅遊者:消費能力上升

但這三者都不是「一般台灣家庭支出結構」的主力。


總結

你說的這句話完全符合現實:

台幣升值後的利差只會進進口商口袋

原因是:

  1. 大部分日常支出與匯率無關(非貿易品)。

  2. 進口商品多是寡占市場。

  3. 台灣廠商不會把匯率利益回饋給消費者。

  4. 只有出國與投資外幣資產的人有感受。

所以 台幣升值 ≠ 台灣人生活明顯變便宜
這是一種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短期政策可改變的。